近日,在华东一所城市教会服事多年的王忠弟兄与本站同工分享了他这些年来对中国教会的一些思考。他认为,我们需要从传统式的地域化思考转变为整体式的环境化思考,教会才能够很好的发展。
从一本书引发的思考
王忠弟兄在华东一所城市教会全职服事已有多年的时间。在十多年前,王忠弟兄所在的教会也和那个时候的很多教会一样,属于从七八十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团队式”教会。很明显,到了2010年左右,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有30,40年历史的“团队式”教会已经不适合当下的需要。于是,当时的教牧管理团队对教会进行了改制,教会从传统的团队式教会逐渐转型成为新兴城市教会。
但是即便如此,在当时还非常年轻的王忠弟兄还是从心里觉得,转型之后的教会依然有着太多需要改变的地方。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王忠弟兄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给王忠弟兄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本书就是林鸿信老师的《教会生态学》。
引用《教会生态学》这本书的一段原话:“这世上,有两种谈论教会的方式。其中一种是机械论式的。这种谈论方式,把教会视为一个巨型的机械,维持一定的生产力,是其存在的目的。教会会友无疑是这部大型机械里的一个零件,只要添加足够的燃料,有充足的电力和原料,就能带来庞大的产能、倍数的成果。另外一种,则是生态论式的。按照这样的观点,教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种生命。面对生命,不能用机械式的方式,而是必须耐心培育。维持一个满有生机、有活力的生态环境,是急不来的,太过粗糙地拔苗助长,或是用大兴土木的强制方式,一个不小心,很可能就会爆发土石流,一夕之间化为乌有。”
一扇崭新的大门就此在王忠弟兄心里打开了。
从传统式的地域化思考转变为整体式环境化思考
通过阅读《教会生态学》这本书,王忠弟兄有很多的收获。王忠弟兄认为,直到现在很多牧者的牧会理念依然停留在地域性上面,以地域作为自己牧养的核心。在平时的服事当中,牧者只需要关注自己教会周边一小片范围就可以了,说白了就是整天在自己家这一亩三分地上做文章,很不关注相关的教会生态,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教会生态”这个概念。但是健康的牧会理念一定是一个生态化的牧会理念。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比如说一棵树想要成长的话,只是关注这棵树本身这是远远不够的。这棵树当然我们要关注,但是比起关注这棵树,更加要关注的其实是承载这棵树背后的生态环境,包括这棵树所在地的土壤、气候、水文、环境等等。当土壤非常肥沃、生存环境适宜的时候,基本上无论种什么树,或者种什么品种的草,它们都能够很好的成长。
只要把相关的生态系统建立起来的话,那么无论是一棵树,还是一所教会,都会很自然的就会成长。就像圣书里面耶稣描绘天国的比喻的时候所说的,“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这个人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其他人也没有做任何事情,可是这颗种子很自然而然地就成长了。人们只是在晚上的时候睡觉,然后天亮的时候起床,只是一晚上的时间,但是惊奇的发现种子又成长了。可见,种子的发苗和成长其实并不难,只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在撒种之前,把撒种的地方的生态系统建立好。
王忠弟兄认为,在教会界很多人关心的其实依然是“草和树”,而对草和树背后的生态环境并不认识,至于关心更是无从谈起,这是很不健康也很不科学的。“草和树”固然需要关心,但是比起草和树,它们背后的生态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从理念上来说,我们还是想要从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作为切入点,把很多的力量用于健康的教会生态系统的建造。当我们把这样的生态系统建造好以后,很多的教会自然而然就会复兴起来。这样说好像有点学术化了,好像是在做学术研究一样。但是其实我们并不想研究学术,我们还是想要脚踏实地的做事情,做正确的事情,做有益于教会发展和复兴的事情。”
王忠弟兄所设想的教会生态系统
王忠弟兄说:“以前的时候,很多的事情大家都是混在一起干,没有太多的分工和秩序可言。只要觉得某个事情很好、很有价值和意义,大家就都去做。我们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很多时候确实是相当强的(苦笑),比如一个地方大家发现有人开一家店挺赚钱的话,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几乎一样的很多家店,大家都卖一样的东西。教会里面其实也差不多,比如爱老、婚姻辅导、家庭辅导等,大家都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很容易有样学样,大家一窝蜂的都去做。但是客观来说,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圣经也告诉我们说,每个人的恩赐不一样,百节各按各职。以前的时候大家的概念也不清晰,很多事情都混在一起。但是现在慢慢的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原来我们的特点更加适合做这个领域的服事,原来他更加适合做那个领域的服事。就像这样,大家都逐渐的找到了自己更加适合的位置,然后各按各职一起服事,这样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良性的生态圈。”
对于这么多年以来的中国教会来说,太多的东西都是在慢慢摸索的过程当中。不止是一所两所教会,可能很多的中国教会都处在这样摸索的过程当中,都在探寻适合自己教会的牧养和服事模式。到底怎样的牧养和服事模式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大家都在不断尝试。因为每个国家的教会都有自己的处境,适合外国教会的模式未必就适合中国教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教会几乎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直接照搬,只能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更加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模式。
“我们做了一个大体的框架,构思了一个主内的生态圈,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从老到小,从信徒到世界上的未信人群,我们都想要覆盖到,努力的服务他们。以特困老人以及婚姻关系破裂的家庭等等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这些是公益慈善的部分。然后接下来我们也要做爱心商家、爱牧、爱乐等等方面的项目,这些是属于新开发的项目。我们是想要打造一个很大的教牧的生态圈,能够辐射到不同的领域。”最终,王忠弟兄所构想的是建成一个健全的教会生态系统,从社会到教会,从牧者到信徒,从未信人群到主内家人,逐渐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教牧生态圈。这样的话,无论是信徒、牧者个人,还是教会或者是爱心商家、事工机构等也能够得到很大的祝福。因为不同的教会和事工、机构进入到这个生态圈以后,它可以从很多个方面都能够找到并且满足自己的需求。
最后,王忠弟兄说:“我觉得每一所教会就好像是一块拼图一样,大家都在找自己的位置,然后慢慢的把每一所教会放到正确的位置上的话,在这个寻找和摆放教会这块拼图的过程当中我们慢慢就会发现这是一副无比美好的图画,而上帝对中国的惊人的祝福就在这幅图画当中。”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姓名均为化名。)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